
甕菜(空心菜)
甕菜喜高溫多濕,分枝力強,蔓葉生長速度快。
產量取決於採收次數及每次採收量,為增加採收次數及每次採收量,
主要應掌握「早栽植、多施肥、勤採收」的原則。
因此,栽培管理工作應以三個關鍵來發揮高產的潛能。
播種方法:直接撒播在培養土上,無需泡水(未播完的種子請放冰箱冷藏)
栽培要點及注意事項
- 園地選擇
甕菜栽培應選擇水源充足,灌排水迅速的田地,尤其是水生栽培者。
連作會影響產量且容易發生病蟲害,因此,應實施輪作,
但不要與番茄、甜椒、菸草、馬鈴薯、茄子、篦麻、胡麻、黃麻、落花生、絲瓜、苦瓜、蘿蔔、紫蘇及草莓等作物輪作,以避免發生青枯病。與水稻輪作二季是最好的還擇,若無法輪作則應採取休耕方式,
但田區必須翻犁曝曬,以降低土壤中青枯病菌的菌量。
- 整地
一般旱地栽培,整地前應先清除雜草,而後施用基肥或苦土石灰再充分耕耘,
並做成寬1.2~1.4公尺,高10公分的畦,畦面應力求整平。
若在地勢平坦,灌溉容易或施行噴灑灌溉的田地,可做2~4公尺寬的平畦,以節省勞力。
將有機肥料充分耕犛翻入土中,再用粑子整平,並使田中的水位保持在1~2公分,準備定植。
- 播種或定植
旱地栽培通常採用撒播、條播及點播方式,因此播種量有所差別。
撒播每10公畝為15~20公斤,條播為10~13公斤,點播為7~10公斤,
播種後再用腐熟堆肥與土壤混合充分覆蓋畦面,以利發芽。
水生栽培通常採用定植苗,可用直播的幼苗或插穗,種苗須選擇健康無病蟲害之藤蔓,
以節間較密者為佳,切忌使用過於徒長者。
種苗以切取10~15公分之幼苗,或帶有4~5節之插穗插入土中,
定植時以苗的基部三節插入土中,葉片露出水面,成活率最高。
種植時每四行應空出一行,做為栽培管理時之通過,行株距為20~25公分。
- 灌溉及排水
甕菜為半水生蔬菜,為確保莖葉嫩度及提高產量,灌溉排水極為重要。
旱地栽培者,於旱季時,每天早晚澆水一次為宜,
若有水源,最好每隔2~3天全園淹灌一次。
定植期或生育後期,若遇低溫或寒流,應採取防寒措施。
- 除草
甕菜生長力雖強,但栽培田仍易孳生雜草,雜草會與甕菜競爭養份與水份。
因此旱地栽時,須定期拔除雜草,除草宜選在晴天進行。
生育期間如有雜草應隨時拔除。
- 採收
旱地播種栽培且一次整株採收者,在發芽後如管理良好,經20~25天即可採收,
適時與恰當的採收是高產及優質的關鍵。
第一次採收後,視氣候狀況,通常每隔18~21天採收一次,
採收5~6次即應重新種植。
採收時以鐮刀從地上部約1公分處整叢割取。
全年以採收八次居多,主蔓或側蔓長達35~45公分時即可第一次採收。
在採收初期或後期,因溫度較低,生長較慢,可每隔10~14天採收一次,
生長旺期則須7天採收一次。第一、二次採收時,基部應留2~3節,
促進側蔓萌發以提高產量,以後則留1~2芽即可。
若留芽過多致側蔓生長過多,會因營養分散使生長纖細緩慢,影響產量與品質。
若藤蔓過密而生長衰弱,可疏去過密之弱枝,後期還可適當除老根,達到更新的目的。
在採收初期,常會因施肥與灌排水管理不當,
或過久不採收,而發生「走蔓」現象,即蔓徒長纖細、節間過長,
因此應注意施肥及灌排水,且在第一次採收時即留基部2~3芽,並摘除主蔓。
進行施肥、除草、病蟲害防治及採收時,也須注意不要踩踏植株,
並保持田間清潔,以免誘發病蟲害,而影響植株生育與產量。